圖片取自 台南美術館 官網 前往南市美術館官網
(1) 空間開放性 — 打破邊界,讓藝術走入日常:
台南美術館二館,沒有傳統圍牆設計,公共區域留有寬闊的共用空間。木森景觀指出,開放式的地景設計讓人與藝術自然互動,沒有距離感。白天,陽光灑在石板與植栽間;夜晚,燈光輕輕照亮雕塑的輪廓。這種流動的節奏讓藝術融入生活。
															圖片取自 台南美術館 官網 前往南市美術館官網
(2) 景觀層次 — 光與綠的對話:
廣場以台南原生樹種為主,配合雕塑與座椅,形成「人—自然—藝術」的三層對話關係。木森景觀設計分享認為,這種空間語彙展現出台南景觀設計的成熟度——理性與感性兼容。
															圖片取自 台南美術館 官網 前往南市美術館官網
(3) 材料選擇 — 以材質書寫城市質感:
寬廣的公共空間地坪使用石材而非水泥,不僅機能性更好,也帶出在地記憶。木森景觀認為,這樣的選材不僅環保,也讓空間有溫度。當人走在上面時,能感受到材質回應腳步的細微聲音,同時也讓我們的城市更添姿彩,不同的材質樣貌,會回饋不同的記憶,石材的運用,除了扎實,厚重的乘載台南人文底蘊,也讓我們回到過去沒有那麼多柏油、水泥的時光記憶。
															圖片取自 台南美術館 官網 前往南市美術館官網
(4) 活動整合 — 讓空間成為城市的展演場:
廣場白天作為休憩地,夜晚可以呈現光影與建築構築的另一樣貌。這樣的設計不止是形式,而是為城市創造交流的能量,硬體的規劃是可見的,無法移動或輕易改變的,加入光的元素,可以呈現柔性的樣貌,綠植也好,建築物本身的採光,在處理光的原樹上,台南美術館二館都是優秀的典範。
															
															


